Pobing's Blog

Home Tags About Rss

《舌尖上的毒:酷农解密食品安全》的笔记3-食品添加剂和酱缸文化

#社会问题 #食品安全
  1. 添加剂-不必谈‘添’色变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牛肉膏事件、染色馒头、塑化剂风波,到味千拉面骨汤门、山西陈醋勾兑门……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食品添加剂成为了最为著名而神秘的“舆论推手”。

果汁基本配料是30%的果汁,剩下的都是水和香精、色素什么的,勾兑出来甜香爽口,颜色又好看,

草莓夹心饼干中压根儿就没有草莓,而是用食用红色素染出来的;蓝莓蛋糕中当然也没有蓝莓,而是亮蓝或靛蓝色素染成的。至于逼真的水果风味,则是糖、酸和香精的杰作。

你想想,肉都这么贵了,火腿肠还能这么便宜?降低成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加肉,全给你大豆蛋白和香精。在食品里面,‘便宜没好货’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不要轻信广告,什么补钙啊、补铁啊、低盐啊……你真想补充营养,还是得吃原生态的肉、蛋、奶,千万不要指望工业产品补充营养。这些工业化加工的食品,只是帮人们换换口味,让人们吃着心情舒畅。”

你可以只在火腿里放30%的肉,甚至可以一点儿肉都不放,但是你得让消费者知道,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内容。至于买不买,那是消费者的选择了。”许某说,这就是我们与人家的观念的本质区别。消费者明明白白购买,厂家也明明白白销售。

添加剂没有错,错的是对它的滥用和整个行业的不够规范。

某个食品只要你特别喜欢吃,就不符合自然,先停一段时间再说。

中国人吃了2000多年的卤水豆腐。但是,电影《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却是喝卤水死的。

食品添加剂是用于改善食物品质、口感用的可食用物质,而非食用物质是禁止使用和向食品中添加的。

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剂。这样的东西进入食品,既不是东西的错,也不是科学的错,错的是把它们用在食品中的人。

头发和酱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

做生意本来就是大鱼吃小鱼,大工厂有本钱做宣传。

原汁酱油为生抽,呈红褐色。生抽再加入焦糖炼制,就成老抽,颜色较深

2.酱缸文化

近年来,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网民评论,食品安全事件之风愈演愈烈。从瘦肉精、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事件,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频现,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是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也有人说,是由于主管部门的失职。可是,探究根本,我们发现,一个历来讲诚信、讲道德的民族恰恰缺失了最重要的诚信与道德。如今,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

孝悌是仁之本,以家庭为圆心开始向外扩展,从亲戚到熟人再到同乡一圈一圈地伸延。讲仁义的中国人在不面对经济政治压力的情况下虽然可以对一切人表示出仁爱之心,但是稍有压力,就向圆心内收缩,“圈内人”就共同造假,互不揭发,向局外人保守秘密。

狭隘的思想必然导致不良的后果。另一种说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制造有毒食品的人并不是没有道德,反而在传统意义上有一定的道德,只是没有处理好小集体和大集体的关系。“亲亲互隐”被认为是普世性的道德原则,而这样恰好给自私自利提供了理论基础,只顾好自己的“小家庭”,而不去管整个社会这个“大家庭”,狭隘的眼光让人们只追求自身利益。

字眼上看,酱缸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发酵,不管把什么东西放进去,捂在里面,经过发酵、变质,最后都会变成另一种面目全非、截然相反的东西,我们的小聪明、小智慧可以把这种工艺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只要对我有利,无论多么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我们都可以拿来放进自己的鞋子,而且还没有削足适履的不舒服。对了自己的心思,多么下作的勾当,我们也能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拂了自己的意愿,多么高尚的事情,我们也能铸造出何患无辞的冤狱。 作为一种亚文化传统,它同样渗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顽强地发挥着作用,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则是这种文化最经典的集大成变种。

一个社会道德诚信的缺失,加上法制体制不完善,这才是“味千拉面们”铤而走险的真正原因。中国是一个“酱缸”,中国是一个“实验室”,这样才会有很多冒险家来到这里攫取财富,成为富豪。

在有毒食品大行其道的今天,许多百姓深受其害,也让我们国人深感愤慨,然而,透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在有毒食品的背后,是我们应该进行更深刻的文化反思。我国传统文化光辉绚烂,可是对传统文化的美好向往到了如今却演变成无尽的遗憾。

当有毒食品毒害我们的肉体时,我们还认为这是单纯的商业欺诈行为,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采取积极措施,那么到了有毒食品侵害我们的灵魂、污染我们的思想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3.假醋?勾兑醋?

做这种醋十分简单,就是在地下黑市买一些工业醋酸和工业盐,然后找一处有水源的隐蔽地方,适量兑起来就可以,

公斤的成本不到2毛钱,卖价每公斤能达到5毛钱。

据资料介绍,假醋的主要成分是工业醋酸,属有机化工原料,接触皮肤会引起灼伤、刺痛、发水泡,引起鼻、喉、眼睛等疾病。工业醋酸中含有重金属铬,铬不能被人体吸收和排泄,由此加工的食醋,长期食用可导致沉积性铬中毒,对人体血液、骨骼和中枢神经毒害极大,会造成胎儿畸形、白血病、痴呆、脱发。

“市场上销售的真正意义上的山西老陈醋不足5%,也就是说,消费者平常喝的基本都是醋精勾兑的。”

勾兑醋还分两种,一种是冰醋酸勾兑的,一种是加苯甲酸钠防腐的添加剂,放添加剂的占了95%,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纯酿的6度老陈醋不多。”

据资料介绍,工业冰醋酸的酸度、味道,几乎与食用冰醋酸无异,只有通过极专业的检测,才能根据天然度指标进行分辨。

正常食醋应以高粱、小米、豌豆等天然材料发酵而成,食用冰醋酸也是用相同原料。不过,工业冰醋酸则为石油副产品加工生产,原材料上完全不同。而根据国家标准,食用冰醋酸的天然度至少达九成

4.谁打翻了“醋坛子”

市面上的山西老陈醋95%为勾兑醋,且多添加了防腐剂。”

工业冰醋酸往往会产生一些游离矿酸

金属砷、铅超标。消费者以后,就会造成消化不良、腹泻。如果长期食用,会危害身体健康。如果食物中的冰醋酸浓度过高,还会烧伤消化道黏膜。特别是对于孕妇、老人、小孩这些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会引起刺激性反应。

社会诚信缺失打翻了“醋坛子”?当别的企业规规矩矩生产酿造醋时,有人偏生产配制醋,还伪称酿造醋;当别的企业按照标准生产配制醋时,有人偏要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在政策引导和社会监督规范下,当中国醋企走出小、散、乱,走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新天地时,哪个有影响的品牌敢于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哪个有影响的品牌愿意放弃巨大利润来偷取蝇头小利?哪个有影响的品牌会为了眼前诱惑而丧失未来?

5.毛油和地沟油 一种是行业内称之为毛油的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地沟油,它是用过期的食用油质炼制的,其实也就是过期的油;还有一种叫大油,它是从各个肉联厂、加工厂的猪皮上采下来的油,这种油的酸价高达20,是标准食用油的几十倍;最后一种油叫白油,是用前两种油精炼而成的一种油。按照规定,这三种油是不能投放到市场上用作食用用途的

当今社会,一些依靠不法生意发家致富的人,在不少人的眼里是“能人”,是“成功人士”。但是,他们为了牟取私利而往食品里添加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实际上是“谋财害命”。而那些本本分分做生意的人,却被人讥笑为“不知变通”的老实人。

遭到误解的人往往要起劲地为自己辩白,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你说的越多,别人对你的误解越深。你的辩白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不断地提醒别人,不要忘记对你有过的误解。对付误解的最好办法就是沉默。让别人对你失去兴趣,也让你对自己的不幸失去兴趣。上帝总有一天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不辩自明

6.有毒的水发产品 水产商贩中流行着一句行话:水产水产,不掺水就惨。

在一个操作间,屋里污水四溢,腥臭味扑鼻,地上摆了20多个大塑料盆,每个盆里均浸满了鸡爪,并不断地泛冒着令人恶心的泡沫。浸泡在盆中的鸡爪个个是“白白胖胖”、“晶莹剔透”的,个头比平常的鸡爪足足大了一倍。

海带也要注意,看上去碧绿、鲜脆欲滴的“新品”海带,居然是用化工染料连二亚硫酸钠和碱性品绿等把土黄绿色海带进行泡、染加工浸泡出来的毒海带。

主要是非法添加有毒染料孔雀石绿。

颜色过于鲜绿肥厚的海带,可能被染色,颜色偏暗、偏灰的海带,反而更加安全。

孙焕平说,吃海参是暖身体的,希望这些加工海参的人在数钱的同时,能手下留点情,少放一点糖和盐,让买海参的人心里也暖一点。

7.公民意识

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 马克思的话,一语中的,把食品造假者们的心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在我们羡慕发达国家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权利不会从天而降,都是要靠自己的行动去维护的。公众维护食品安全应该像当年美国黑人争取自己的权利一样,靠坚韧和汗水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要鉴定企业的产品是否安全,政府的监管是否到位,标准的制定是否靠谱,公民本身也必须做到自我力量的提升。 今天,当社会逐渐步入物丰裕阶段,大部分人开始从“我饿”时代步入到“我怕”时代,饥渴与寒冷开始远离我们,但有毒食品却从天而降。对此,我们首先应该积极加入到抵制无良企业的队伍中,用消费者的力量制衡无良企业;其次,我们还需时刻紧盯政府监测系统的疏漏,杜绝公权力的不作为;同时,我们更需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自己的前方夯实起一堵足以保障自身和家人食品安全的高墙。

一个称号叫公民。什么叫公民?除了我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还要想到旁边第二个人,想到这一点就是公民。他代表了什么东西,就是中国的进步。公民站起来了。什么叫公民,人心不死,民心不死。邪不压正,所有不对的东西,我们都有责任去管一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对碗中的米、杯里的水、盘中的鱼和锅中的油开始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天上地下、海里河里、植物动物……众多领域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让消费者对入口的食品绷紧了神经。

现在中国消费者普遍存在“吃动物食品怕含激素,吃植物食品怕有毒素,吃饮料食品怕掺色素”的恐惧心理。

如何消除消费者对食品的不安全感,让中国消费者吃上安全食品的梦想能够照进现实,这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分享按钮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